序 一
政协腾冲县第十一届委员会主席 方宇正
1949年10月1日
,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从此,中国进入了历史发展的新时代。广大劳动人民从被压迫者变成了新中国的主人。一百多年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奴役中国人民的时代结束了,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转变。在短短几年内,我们就医治了长期战争所造成的巨大创伤,胜利完成了剿匪反霸、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等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开展了“三反、五反”运动,进行了抗美援朝,实施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发展,完成和超额完成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这些成就的取得,是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全国亿万人民艰苦奋斗的结果。其中,包括战斗在腾冲这块边陲土地上的各族人民的努力奋斗。为保卫边疆,建设边疆,长期以来,腾冲各族优秀儿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腾冲的解放事业前仆后继,出生入死,和反动势力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斗争。因此,我们不能忘却那些在艰苦岁月中为党的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革命先烈和志士同仁。同样,我们也不能忘记那些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胸怀理想,奋勇拼搏的开拓者和革命前辈,因为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是靠一代代人的继承和传递下去的。缅怀革命先烈,借鉴历史经验,加强对党史和地方史的学习与研究,从而指导我们继续创造腾冲新的历史辉煌,是我们编辑出版这本《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的腾冲》文史资料专辑的目的。该书坚持历史的真实性和科学性的统一,坚持政协文史资料的“三亲”原则,其中不少作者是在腾冲战斗过、工作过的老同志,是当代人写当代事,历史见证人回忆自已亲身经历的现代史,是第一手资料,对此,我代表政协腾冲县委员会向给予我们文史资料工作大力支持的各位作者表示敬意。这本记录建国初期十六年腾冲发展进程的文史资料,也是腾冲县政协为挖掘和昭示这一段历史实录所作的一点努力。希望该书能成为一本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理想教育的教材,从而激励后人不断努力和奋进,为建设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腾冲作出更大的贡献。
2013年6月
序 二
彭荆风
地处高黎贡山南侧的腾冲,不仅是兵家要冲,也是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南来北往的商业重镇;自古以来,边城腾冲的变革、发展、安危也影响着远近的大小城乡,诚如前人所云“守一城,捍天下”。有史以来,发生于腾冲的可歌可泣、载入青史的大事是那样多,从明代名将王骥的三征麓川,侯琎筑腾冲城,直至抗日时期滇西反攻战的血战腾冲......那样多惊天地泣鬼神,影响深远的人物、事件,都有力地震撼着人们的心灵,使这座历史名城显得极其光辉、厚重。
要想了解横断山脉南段的过往以展望未来,自应先深入了解腾冲,这也就是多年以来有那么多专家学者热心于腾冲历史的搜集、研究、传播的原因。
1949年前后的腾冲,是腾冲人民从旧社会进入新社会,从解放前的苦难深重,走向安定祥和的开端;也同时是新旧交替过程中,矛盾冲突最激烈的几年。令人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原因,从事近代历史研究的人们,在很长一段时间,却有意无意忽略了那一时期给腾冲带来了巨大变化的众多人物、事件;叙述那段历史的文章虽然有,却不多;以致在腾冲的发展史中形成了一段不应有的空白。这使当年曾经参与过政权建立、为稳定当时社会秩序而战斗过的老一辈人长久不解,后来人也因为无史可据而对许多往事陷于迷惑。清代著名学者赵翼就说过:“一代修史,必备众家记载,兼考互订而后笔之于书。”如果没有众多对当年事件亲身经历者的回忆、记事作依据,后来修史者如何审定去取?
岁月如梭,60余年过去,当年在腾冲战斗、工作过的先辈们正日渐老去,再不找他们搜集、整理,留下他们珍贵的回忆,许多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活动,就会逐一失传了。
这正是一些关注腾冲史事的有识之士为之忧虑之事。
如今在腾冲县政协支持下,由方宇正、何正龙、董平等同志主持编纂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的腾冲》一书终于成稿并将付印了。
这92篇回忆文章的作者或口述者,多数是建国初期工作、战斗在腾冲各条战线的老人,所写所说的事,都是他们的亲身经历或真实可靠的见闻,从各个方面把那一时期腾冲内外的形势、社会状况生动地记载了下来,让我们看到了那些最早在腾冲工作的中共地下党人、“民青”成员、人民解放军战士对新政权的建立的用心筹划、在剿匪战斗中的英勇事迹,以及当时的腾冲人民对革命新政权的向往......从而形成了一幅充满革命朝气、气壮山河的史诗性画卷。
如果不读这些回忆文章,后来人怎么能知道,虽然卢汉将军在昆明起义后,腾冲的新旧政权看似“和平”更迭,但是因为地处边疆,社会状况、军事形势、民族关系仍然极其复杂、紧张,特别是以境外敌对势力为依托的匪徒们更是狂妄嚣张,众多革命者还得全力投入繁重的工作、一场又一场地战斗,流血牺牲......
因为每一篇文章所叙述的人与事,都是发生于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特殊环境中,这是后来人难以想象、体验的事;如今读来也就特别感人并为那些革命者为了新的革命政权的巩固而献身的大无畏精神所感动。
这些文章的作者,多是八九十岁的耄耋老人,还能把那些动人的往事长久珍藏于记忆中,回忆得这样详实。这也表明他们对革命事业的一片忠心。这份无怨无悔,很是感人;如杨汝时老人和双目失明的徐朝栋老人回忆腾冲解放前后的事,王庆臣、龚千淇、刘定邦、杜恒芳、王守志、王克俭......这些老军人对当年剿匪战斗的回忆。如果没有刘文芳同志在84岁暮年的叙述,我们也不可能知道有一批正青春年少的革命者、为了采药攀上高黎贡山,冻死在大雪山上可歌可泣的悲壮往事。这些革命先辈的事迹理应流传千古。
先哲们倡导“师法先贤,着眼现实”。我想:这本充满高昂旋律和革命精神的好书,是能够起到鼓励人们凝聚精神力量,发奋图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的作用。但愿这本好书能深入到众多读者中去。
谨此为序。
2013年7月5日
~7日初稿于昆明西坝
7月26、27日修改
彭荆风简介
彭荆风,著名作家,1949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历任昆明军区宣传部副部长、成都军区创作室主任,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国家一级作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现任中国作协名誉委员。是西南边地军事文学开拓者之一,被中国作家协会主席铁凝誉为中国文坛的常青树。
1950年初随军进入云南后,足迹遍及云贵高原,一直以西南边地生活为写作题材,是中国第一个用小说、电影文学体裁描述拉祜族、哈尼族、佤族、景颇族的作家。60余年出版各种文学作品31部。影响较大的代表作有和长篇小说《鹿衔草》、《绿月亮》、《孤城日落》,长篇传纪文学《秦基伟将军》,长篇纪实文学《滇缅铁路祭》、《挥戈落日》、《解放大西南》,散文集《泸沽湖水色》、《九月衣裳》,评论集《彭荆风谈文学》。小说《当芦笙吹响的时候》、《古寨晨歌》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改编成电影《芦笙恋歌》、《边寨烽火》后享誉至今,上世纪八十年代创作的短篇小说《驿路犁花》选入中学课文。创作的短篇小说《今夜月色好》获中国作家协会第八届1985~1986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短篇小说《红指甲》获首届金盾奖,中篇小说《蛮帅部落的后代》,获全国第二届1954~1979少年儿童文学三等奖,报告文学《覆盖再覆盖》获1987年全军“当代军人风貌”奖,散文《桑荫街》获第五届冰心散文奖,长篇纪实文学《解放大西南》获中国作协第五届“鲁迅文学奖”、第四届“徐迟报告文学奖”。
目 录
序一…………………………………………………………方宇正(1)
序二…………………………………………………………彭荆风(3)
大事记(1949~1965年)…………………………董 平(编注)(1)
新旧政权更迭片断回忆……………………………杨世有(26)
深切缅怀胞兄明浩………………………………明景敦 明景端(31)
重回故乡……………………………………………………杨汝时(36)
难忘的年代…………………………………………………贾文成(43)
迎接解放……………………………………………………李茂智(53)
杨汝时回忆录………………………………………王式庄(整理)(86)
丝瓜坪战役…………………………………………………黄映泉(74)
土改与肃匪…………………………………………………张迎春(79)
父亲的岁月…………………………………………………董 平(82)
边寨纪事……………………………………………………段培东(89)
剿匪概述……………………………………………刘春明(整理)(101)
我在一二二团剿匪二三事………王庆臣(口述)杨祖甲(整理)(104)
三岔河剿匪记…………………龚千淇(口述)周德喜(整理)(108)
黄哑口剿匪战…………………杜恒芳(口述)杨炳权(整理)(110)
熊维刚偷袭小回街始末……………………………………郑在权(113)
匪首龙显光、王治朝擒获记……………………………杨祖甲(117)
一个解放老战士的战斗经历………………………………韦成树(120)
在小回街的日子里…………………………………………刘春明(131)
固东的剿匪反霸…………………………………………李茂智(136)
一个少儿眼中的“大军”…………………………………寸浩鸿(139)
解放初期的少年儿童团……………………………………王嘉礼(150)
粮缘……………………………段兴福(口述)萧朝荣(整理)(153)
解放前后的中和……………………………………………韦成树(157)
土地改革综述………………………………………………高镇仁(164)
记土改时期的一段经历……………………………………卢彩文(187)
土改时期的白家河乡………………………………………郑在权(190)
忆激情童年…………………………………………………萧朝荣(194)
杨家余其人其事…………………杨 者(口述)郑在权(整理)(199)
回族开明人士对家乡公益事业的善举……………………马宝忠(201)
终身难忘的几件事………………邵应启(口述)郑在权(整理)(212)
运粮援藏概述………………………………………………沈福永(215)
援藏历险记…………………………………………………张明耕(222)
血染运粮马道……………………刘定帮(口述)沈福永(整理)(225)
第三区“打歹”事件的调查情况……………………………杨祖甲(230)
我父亲与建国初期的工商界………………………………黄 鑑(233)
跟党之心永不变……………………………………………马茂樟(240)
农村基层建设工作回顾…………孙龙学(口述)索绍香(整理)(244)
绮罗乡(区)党团支部的活动…………………………高镇仁(249)
镇压反革命运动的一些情况……………………………杨祖甲(252)
防疫治病见闻……………………………………………尹新国(256)
黎明之时二三事……………………………………………张竹邦(262)
我对土地改革的认识体会…………………………………王嘉礼(266)
甸苴的土地改革……………………………………………李茂智(269)
审理婚姻案件的情况………………………………李 瑛 杨祖甲(273)
记黑泥塘民族工作组………………………………………李同科(278)
中医名医张映文………………………………………………张尊贤(284)
私立华英中学…………………………………………………李正洋(287)
回忆略谈………………………………………………………刘文芳(290)
玉石行业的变迁……………………………………………张竹邦(299)
童稚风雨……………………………………………………李正洋(303)
我们村的反腐反贪斗争……………………………………王嘉礼(307)
立功证纪念章与保腾公路…………………………………郑在权(310)
红光社长杨曰标……………………………………………杨 忠(313)
参加志愿军在朝鲜的日子…李枝强(口述)杨祖甲(整理)(315)
解放初期的腾冲金融情况……………………………王克明(318)
我所经历的农业合作化运动………………………………王嘉礼(320)
宣传合作化工作中的几件事………………………………毕世铣(323)
在滇剧团的日子…………………杜恒芳(口述) 杨炳权(整理)(326)
农业合作化时期派生出的三个农业集体组织……………魏治全(329)
甸苴的农业合作化运动……………………………………李茂智(333)
回忆那一段岁月……………………………………………丁清廷(343)
炮兵三二一团一位老兵的回忆……………………………李君衡(347)
医药供应社…………………………………………………张尊贤(362)
滇剧团的成立发展及撤销…………………………………马守昌(365)
我所接触的“一化三改造”………………………………寸浩鸿(368)
“整风反右”斗争杂谈……………………………………王嘉礼(371)
调整时期的农业生产………………………………………高镇仁(374)
一个养路工人的经历……………………………………韦成树(390)
300号信箱第一次到腾冲招工经过………………………郑在权(395)
克服三年自然灾害…………………………………………尹可然(397)
解放初期的计划经济………………王嘉智(口述) 王嘉礼(整理)(399)
二次工业垫本………………………………………………石 荪(403)
难以磨灭的记忆……………………………………………孙治伦(405)
亲历“大跃进”和“四清运动”………………………………郑在权(409)
电力变革和发展……………………………………………萧朝荣(412)
参加建设叠水河电站的经历……………………………萧朝荣(416)
历史悠久的腾冲花灯团……………………………………马守昌(422)
我所经历的“大跃进”……………………………………张尊贤(425)
火红的年代…………………………………………………尹可然(430)
中学生亲历“大跃进”……………………………………萧朝荣(435)
我的父亲在铜厂……………………………………………杨炳权(439)
水利工程建设的点滴回忆…………………………………尹可然(442)
我参加过的“大跃进”………………………………………王嘉礼(445)
道路运输及其安全管理回顾………………………………段子明(451)
无偿的援助………………………………………………祁俊国(457)
兴修水利 造福千秋……………杜恒芳(口述)杨炳权(整理)(462)
艰难历程…………………………杨世梵(口述)杨炳权(整理)(465)
命运………………………………杨世梵(口述)杨炳权(整理)(467)
和顺农中……………………………………………………张文才(469)
教育概况……………………………………………沈福永(整理)(472
林业概况……………………………………………何星志(整理)(476)
209地质队寻找到腾冲铀矿床……………………………祁俊国(481)
通向南亚东南亚的猴桥口岸………………………………祁俊国(487)
附录:1949~1965年腾冲历任县委书记、县长任职表
…………………………………………………………董 平(整理)(491)
后 记…………………………………………………………编者(492)
后 记
腾冲是一块英雄辈出的土地,曾经孕育出无数优秀的中华儿女,他们为争取民族独立、国家富强而进行过英勇顽强的斗争,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贡献了力量,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的事迹,不能因历史的远去而被今天的人们遗忘。回顾昨天,是为了知道今天,更是为了开拓未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中,一个县的党史地方史,仅是一片砖瓦。但是,她完全可以向人们昭示:深刻认识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历史性的选择,中国共产党人所追求的为被压迫人民求生存、争自由、谋解放、求平等是得到广大劳动人民支持和拥护的,这也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础。正如诗人领袖毛泽东一句著名诗词中所言:“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2周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64周年,我们编纂出版这本文史资料专辑,也是对这两个光辉节日的纪念。
腾冲政协编纂的文史资料,从1988年征集出版以来,迄今已出版专辑共7辑,内容涉及抗日战争、辛亥革命、工商贸易、历史人物、知识青年、华侨事迹,文物古迹等方面。其中,第6辑《走出国门的腾冲人》获得2012年云南政协首届优秀文史图书二等奖。第7辑《腾冲文物》获得2013年第十三届云南优秀出版物三等奖。在这些已出版的文史资料专辑中,或多或少都涉及到中共党史地方史,都不同程度的反映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腾冲各族人民的奋斗史和建设史。但是,我们认为这还远远不够,应该征集编纂一本专辑,系统全面和真实客观地再现腾冲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前仆后继、英勇顽强,向反动势力进行革命斗争和新中国成立后奋发图强建设社会主义的奋斗史。为此,2012年初,经政协腾冲县委员会研究,征询意见,作出选题,决定征集出版一本专门反映新中国建国初期腾冲历史发展进程的文史资料专辑,稿件的时限从1949年新中国建国至1965年止,书名确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的腾冲》,具体由文史资料委员会负责编纂出版。这本专辑所展现的是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65年这一段历史时期的腾冲历史,内容涉及政治、军事、经济、文教、科技、华侨、民族、社会等方面。为此,我们重温了
1981
年
6
月
27
日
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以此准确把握这一历史阶段的基本史实。书稿编纂完成后,我们又将初稿送交中共云南省委党史研究室进行审定,并得到肯定和好评。在此,值得一提的是,参加这本专辑撰稿的不少是在腾冲战斗过、工作过的老同志以及他们的后代,他们对腾冲这块土地饱含深情,给予编纂工作极大支持,从而使我们在预期内便征集到稿件100多篇,老照片100多幅。但也因为历史的原因,不少建国初期参加革命的老同志,有的已经调离腾冲,无法取得联系。有的已经去世,健在的大都年事已高,已经无法撰稿甚至已经难以回忆。因此,留下的遗憾已经难以弥补。但尽管如此,我们仍然欣慰能够征集到目前数量的篇目。对此,我们对作者的大力支持表示深深的谢意。
政协文史资料的编纂出版,是地方史的宝贵财富。坚持实事求是和“亲历、亲见、亲闻为主”的“三亲”原则,是我们征集编纂出版文史资料始终遵循的原则。对此,我们对入选的每一篇稿件都是反复核实,抱着对党的历史负责、对地方历史负责、对后代负责的严肃态度,经过编委成员多次讨论、修改、补充、订正后才最后定稿的。期间,方宇正主席曾多次主持编委会,并提出具体修改意见。同时,我们还征询了除编委外的一些老同志的意见,以求内容更加严谨、全面、准确。在这本专辑中,我们根据有关资料专门编写了1949年至1965年的大事纪,并同时作了详细注释,这在腾冲过去所出志书或史料书籍中是前所未有的,其目的是便于读者更好地了解腾冲历史上的一些组织、事件、地名和所涉及的人物。
值此该书出版之际,我们再次衷心感谢各位作者的大力支持和踊跃赐稿,感谢中共云南省委党史研究室、保山日报、腾冲电视台、腾冲新闻网、腾冲政协网、腾冲档案馆给予的支持和协助,感谢全国著名军旅作家彭荆风先生在百忙中为本书所作的序言。感谢云南人民出版社原文艺部主任杨仲禄老师热心为本书联系在昆的腾冲籍作者,感谢著名景颇族作家岳丁先生给予的支持和帮助。感谢寸守汇先生等提供的珍贵老照片,感谢云南民族出版社和责编王梓老师等为本书的编辑出版付出的辛劳。同时,还要感谢许多未能一一提及但都为本书的顺利出版给予关心支持的各级领导和各界朋友。在此,谨致一并谢意。
在编纂本书时,编者力求忠实于原文,并尽量保持原作的风格。除因重复和叙述上的芜杂而作了某些删节外,大多只作了文字上的修改和加工。凡属见闻性的资料,都尽量予以保留。限于我们的编纂水平和条件,书中可能仍有不妥之处,欢迎提出批评和指正。
编者
2013年6月